一、將患肢抬(墊)至心臟稍高之位置,以減少腫脹疼痛。
二、露出石膏外的手指或腳趾,請經常活動以幫助血液循環,並可預防關節僵硬。
三、上石膏部分的肌肉,請做收縮放鬆運動,以防該部位肌肉萎縮。
一、將患肢抬(墊)至心臟稍高之位置,以減少腫脹疼痛。
二、露出石膏外的手指或腳趾,請經常活動以幫助血液循環,並可預防關節僵硬。
三、上石膏部分的肌肉,請做收縮放鬆運動,以防該部位肌肉萎縮。
媽媽手又稱「狄奎凡氏症」(De Quervain′s disease),正式醫學名稱為「狹窄性肌腱滑膜炎」(stenosing tenosynovitis),它是指位於手背橈側(拇指側)的支持帶出現增厚,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(extensor pollicis brevis)及外展拇長肌(abductor pollicis longus)的肌腱和 閱讀全文 “媽媽手-婆婆也常患的毛病” →
肱骨外上髁炎,俗程「網球肘」,是門診常見的毛病。
一、發生原因:過度或不當地使用前臂之伸腕肌群所引起。
二、好犯對象:常見於常搬重物或用力旋轉前臂的人,如木工、鐵匠、水泥匠、運動員,尤以喜好打網球者居多。另外家庭主婦長時間做家事、扭毛巾、拖地板等,都是罹患網球肘的高危險群。 閱讀全文 “肱骨外上髁炎-網球肘” →
高尿酸血症:血中尿酸濃度(不是尿中)高於正常值。
1.目前正常值認為不要高於6.0mg/dl(每100cc血中不要高於 6.0毫克)。
2.高尿酸血症的原因: 閱讀全文 “一夕之間痛來真要命的關節炎-痛風” →
一、何謂五十肩?
五十肩是粘黏性肩囊炎之俗稱,也稱為冰凍肩,主要的表現就是疼痛及關節活動度減小,致日常生活產生許多不適及不便,包括穿脫衣服、伸手取物、洗澡、上廁所等都可能會感覺不方便,且因常發生於五十歲左右,故俗稱五十肩。
二、五十肩的病因?
1.肩部肌腱炎、關節炎或受傷後導致疼痛而不敢活動。
2.因開刀、骨折後長期固定而減少肩部活動。
3.自發性發炎,無顯著引發因素。
三、治療方法 閱讀全文 “我的手抓不到癢了-淺談五十肩” →
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,老年性關節炎。據統計,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,女性約有百分之二十五,男性約有百分之十五罹患此疾。
發生原因
好發於老年人,病因是由於自然老化過程使得軟骨逐漸磨損破裂,或因經常性負重、外傷等造成關節過度承重或局部結構異常所致。
好發部位和症狀
退化性關節炎好發的部位為手關節、膝關節、髖關節、頸椎、腰椎…等,手部以遠端指關節為最常見,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關節僵硬疼痛、關節變形、關節活動時有聲響等。又因關節邊緣的贅骨增生而形成骨刺。長時間疼痛及活動受限後,關節周圍的軟組織也受到波及,肌肉也隨之退化萎縮。
治療方式 閱讀全文 “退化性關節炎” →
什麼是骨質疏鬆症?
不論男女,在正常的老人過程中,大約從三十五歲起,骨質量會開始慢慢減少。形成的原因為骨骼裡的鈣質逐漸流失,骨質變的越來越單薄,呈現出中空疏鬆的現象,骨板變薄變脆弱,於是容易發生骨折。根據研究發現:國內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骨質疏鬆症 所引起的脊椎骨病變發生中,男性約每八人中有一人罹患;而女性更高達每四人即有一人罹患。
骨質疏鬆症有哪些嚴重的影響?
已經疏鬆的骨頭,不再有能力承受日常生活所必須造成的身體負荷,骨折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。這骨折的症狀最容易發生在脊椎骨、髖骨及腕骨。閩南語「老倒縮」、駝背其實正是骨質疏鬆症造成脊椎骨折在作怪。台灣地區每年股骨骨折約三萬人,死亡率高5~25%。
那些人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?
約80%的人都有下背痛的經驗,背痛的程度可輕可重,時間可長可短,有時背痛消失數日後會再發。背痛可發生在任何年齡,但最明顯的初患年齡多在30~40歲之間,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年輕時生,急性下背痛可能數週或數月即復發,不但坐立不安,也可能影響睡眠。反覆發作的下背痛,會演變成慢性背痛;尤其年事漸長後,合併退化性脊椎炎或坐骨神經痛,可能使病情更加惡化。 閱讀全文 “寶貝您的背-淺談下背痛保健”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