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冬至》護陽最當時

冬至俗稱“冬節”,是古人認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的一個節氣。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、夜晚最長的一天,過了冬至,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,黑夜會慢慢變短。

傳統上冬至的認知是: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。冬至過後,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,民間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“九”了,即從冬至算起,將九天作一單元,連數九個九天,到九九共八十一天,冬天就過去了,所以稱為數九寒天。

“冬至一陽生”,此時陽氣初生,需小心保護,精心調養,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。注意慢性病的控制,留心保暖及避免情緒上的波動。

(一)動靜調和,避免陽氣受損

寒冷冬季,有人喜歡戶外運動,有人喜歡窩在家裡,不同的生活方式,使人們對疾病抵抗力也有所不同。冬季堅持體育鍛鍊的人,身體適應寒冷刺激的能力較強,較不容易生病。而經常窩在家裡的人就不同了,往往體能下降,愈是怕冷。但是運動時要注意,冬季的早晨寒氣比較大,是一天中溫度最低的時候,此時也是人體陽氣比較弱的時候,外出活動,很容易被風邪所傷。我們知道,冬季應該保護好陽氣,所以早晨活動必須「以待日光」,等太陽出來的時候,再進行活動,不宜過早,以配合身體的機能。運動前足夠的暖身運動與運動後的緩和運動顯得重要。

(二)火鍋雖好,食用有要點

一陣陣寒流襲來,湯汁鼎沸的火鍋就顯得格外誘人了,食材加上各種美味湯頭,在熱氣騰騰的氛圍下,在寒冬中格外窩心。但火鍋濃郁的湯汁常是引起痛風的幫兇,尤其是海鮮、動物內臟、蘑菇和酒都是引起痛風的罪魁禍首,而往往又是吃火鍋時不可或缺的食材。它們嘌呤多,常導致血中尿酸濃度上升,進而在關節組織中沉澱引發痛風發作。因此調整食量,補充足夠水分,避免過度飲酒,必要時維持規律的藥物控制,都是有痛風症者需格外留心的地方。

(三)冬至進補,莫忘因體質調整

古人說〝今年冬至進補,明年三春打虎〞,就是認為冬至是進補的最佳時節。於是許多人藥補、食補輪番上陣,都希望把自己補的壯壯的。但是補些什麼好呢?

依據傳統醫學,食物有寒、熱、溫涼四性,而人的體質也有氣、血、陰、陽之分,有易於上火、喜暖怕涼、腎氣虛弱、脾胃不好等等不同。如果忽略體質差異而盲目進補的話,甚至有適得其反的風險。

我們知道,任何食物都需要腸胃的吸收,如果脾胃功能虛弱卻盲目進補,尤其是濫用膏滋等滋膩的補品,因為不好消化,加重脾胃的運化負擔,從而出現消化不良及腹脹的副作用。此外患有感冒、發燒、咳嗽這些疾病的人,更不要再補鹿茸等溫補的東西,等身體狀況恢復良好後才來調理。

至於身體較虛弱者例如:經常感到四肢無力、特別容易疲乏、講話聲音無力,還特別容易出虛汗,那麼多為氣虛。這個時候,不妨來點補血的東西,像阿膠、桂圓肉、當歸、熟地都是不錯的選擇,加上像銀耳、百合、鴨肉、山藥等滋補食物。如果身體既不氣虛,更不血虛,那麼可以選擇一些平補的食物,像豬肉、蛋類、豆腐等。

總之在冬至的時候,給自己補點營養是符合節氣養生的概念,但一定要衡量自己的體質再決定怎麼補才好。